close

TEL-135-Do-Less-Better-by-John-Bell  

 直觀來說,許多創業家和企業認為,企業快速成長和成功要歸咎於「更多樣化的產品」、產品有「更多的功能」和吃下「更大的市場」。但因為每企業能接觸的資源有限,無論是人力、資金…就連每天的時間都有限。

 

最後囫圇做事的結果就是完成很多事,但都「亂做」、「做得不好」、「普普通通」,白費力氣,浪費手上的資源與時間。倒不如換一個方式,做一些有關痛癢的「關鍵事」,並把這些事做的比一般企業還要好、好上許多。這個重要的概念也是許多企業顧問和投資者一直對企業家重申的。

 

像是幾家於家戶曉的公司,當他們還新創時期時,也充分展現了上述的概念。例如Google一剛開始發展得搜尋引擎、臉書的好友連結功能、蘋果的個人電腦…等。等第一步成功了之後,你已經累積了許多經驗與資源,當你的目標市場滲透率接近30%時,這才是你擴大商業範圍的最好時機。

 

對於大型和成熟的企業來說,放棄一個沒有獲利的產品、部門或市場相對困難,因為他的存在已經被習慣了好一段時日,但當你衡量汰舊換新後,你能夠專注於有效果的新事物與新機會上。

 

一位經驗豐富的企業轉型專家約翰•貝爾(John R. Bell)出了本書叫「做越少將越好(Do Less Better)」,書裡介紹了當今複雜企業中策略性犧牲的力量。

 

約翰•貝爾將「猶豫而遲遲未能改變的事物」視為能導致全盤皆輸的關鍵原因,就算不是全盤皆輸,也能讓「優等生」企業變成「普通班」學生。所有的企業家或創業家都必須是某個領域成功的專家,而不是好多個領域的通才。「不專注」與「產品多元化的複雜性」已讓許多大型的公司面臨艱難的處境。我們可以看看幾家大公司,例如:JC PennyRadio Shack…等,就可知道「專注」有多重要。

 

約翰•貝爾在書中也提到了商業文化特色,以及這個文化創造的「聚焦」與在商業環境中「成為最好」的概念。一個公司,不管他現在處於哪一個階段,他都必須傳承這些文化,關鍵的6點要素如下: 

壓倒性的急迫感與熱情。當你用敏捷和急迫的能量完成一件事,你將把你的競爭對手遠遠拋於腦後,特別是那些與客戶有關的工作。這對一個幹勁十足團隊來說,他們天生就擁有這些特質,但也很容易因為「團隊規模擴張」與「成功自滿氛圍」而消失。當開始一個事業時,建立它且永遠不要失去它。

 

花心思制定目標和績效指標。不管你成功或失敗,公司需要制定一套量化的關鍵績效指標,例如:市場市場佔有率,財務比率,品牌知名度,新產品的推出和執行量,以及是否在期限內達成…等。這概念就像一首美國經典鄉村歌曲歌詞中說的,「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你最終可能會哪裡都到不了」。

 

創新驅動的思維和行動。新創公司不能指望自己像大公司一樣花費,增加開銷來創造業績;相反的,你應該以智、以創新的思維、以完美的執行力取勝。所有具規模的創新都是從小做起,且他們嚴謹、意圖清楚。

 

對現狀的「零容忍」與「永不滿足」。持續付出努力,爭取領導地位。當你的競爭者追趕上你,出了相同的產品、做了跟你類似的事時,其實你已默默推出了下一個突破性產品、服務跟推廣。體驗成功後容易有不自覺的自滿,所以你需要不斷測試跟提高你自己與團隊的極限。

 

持續了解身處的競爭狀態。你必須知道競爭對手在「計劃什麼」、「想什麼」。研究他們的動向,並清楚得跟你的團隊溝通與更新發展的狀況。避免「不必要」、「自以為是」的價格戰,但要讓對手知道你準備不惜一切代價競爭下去。

 

聚焦那些真的很重要的事。不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同時管理超過五個目標;要是可以,那表示他們已經放棄「聚焦」,且變的沒有效率可言。在團隊之間維持好這些平衡,並保持目標範圍的清晰。花心思在即將採取的行動,先發制人,取得絕對的勝利。

 

從長計議(如果你想長期經營),公司需要的,是一個較「明確」、較能「深植人心」的目標與聚焦,而這個目標要以創新的方法持續更新。

 

人們很容易把「少做事」聯想成「偷懶」,但請重新思考,並將公司的「壽命」與「最終成果」都考慮進去。每個企業家和高層需要會建立和維持企業內的「少做事,但做更好」文化。

 

本文翻譯自6 Ways Businesses Win By Doing Fewer Things Better

請體諒翻譯之艱辛,請勿轉載文章,如需轉載請告知,謝謝。

 

 

 

了解更多:http://www.qredc.com.tw/ 

blog聯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節奏藍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