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位公司目前幾乎是美國、中國兩大勢力的天下,其他居於劣勢的小國還有機會嗎?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表示,機會一定存在,但小國必須先認清自己的劣勢,並且用更多努力彌補。他在本文中列出九大方向,強調小國要在這些方向中挑定目標,動用政府或民間資源執行,才會有希望。

今天世界數位公司的總市值:美國1.2兆美金(如果算蘋果則是1.8兆),中國大陸6,000億,其它國家地區加起來只有3,000億,所以中美之外,別的國家還有機會嗎?

我認為機會一定存在,但是首先要認知小國的劣勢,要願意用更多努力和行動來彌補,然後在下面九個方向中挑定目標,動用資源執行(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才會有希望。比如說:英國挑了124789;韓國挑了126789;芬蘭挑了1289;新加坡挑了145678;以色列挑了1246789。而這些國家的創業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這九個方向分別為:

 

1.      開發國際市場

要成就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定要做國際市場。

因為數位時代的公司,發展飛速,例如小米5年賣出6,000萬台手機,Uber 5年達到100億美金營收,都是因為走向全球市場,迅速用市佔率換取巨大融資和收入,再投入公司發展。

在傳統社會,還有「慢經營」的選擇,但是今天一個「本土小市場」的Google是無法和「全球市場」的Google競爭的。所以,中國和美國作為大本土市場,有相當的優勢,因為從那裡起步再國際化是最好的組合。那小國家也能做好國際市場嗎?其實,這是有成功案例的。

比如說:韓國、以色列、英國與芬蘭等小國的成功創業,一開始就瞄準全球市場,把公司搬到目標市場去。看看韓國Naver是怎麼推廣Line的,看看芬蘭Supercell是怎麼推廣部落戰爭的。只有到了目標市場,才能真的了解用戶需求。融資也應該在目標市場去做。最好的目標市場?美國或中國大陸,也許未來東南亞。

 

2.      選對公司方向

很多領域不適合跨語言跨文化創業。歷史告訴我們最適合的是娛樂類(遊戲、遊戲、娛樂、新媒體內容等)和科技類的(核心科技)。最不適合的則是需要和本土傳統企業強接軌的。

 

3.      落後有可能成為優勢

如果在某個領域,你的國家很先進或者有很強(甚至可影響政策)的壟斷者,那這個領域很難創新。但是,如果你的國家很落後,反而可能有leap frog的機會。比如說美國銀行和信用卡很強大方便,而非洲最落後,但是在行動支付,肯亞反而超過了美國。計程車做的最差的國家(例如美國的貴,菲律賓的劣質),則是Uber發展最好的地方。美國以前室內電話很發達,所以行動電話的起步反而不如亞洲(尤其中國大陸)。

 

4.      政府的鬆綁

吸引投資者創業者的法律法規當然是正面的,但是這裡我想談的是對特殊管制領域的刻意鬆綁。

陳舊的法律是阻礙新經濟發展的障礙,比如說YoutubeFacebookUber都因為舊法律被禁止、需要應付官司甚至CEO被起訴到判刑,碰到巨大的阻礙。如果一個國家願意在某個領域鬆綁,一定能夠吸引到很好的國際創業家,也能讓該國在該這領域發展超前。當然這麼做可能會激怒既得利益者,所以在某領域落後而沒有強大傳統企業勢力的國家,或者有魄力不怕壓力的政務官領導下,才可能發生。

比如說:讓共享經濟(人人能做司機、民宿、私家餐館)更容易啟動,允許比特幣成為合法貨幣,或者胚胎幹細胞研究(只是舉例,並不代表我支持每個例子)。

 

5.      吸引全球的頂級創業家

小國的頂尖創業者一定比大國少,所以精明的小國(如新加坡)就鬆綁簽證,並提供很好的創業配套投資政策(最優惠的TIS由政府提供七分之六的資金,如果兩年內失敗算政府的,如果成功可由投資者或創業者基本原價收購)。德國甚至提出只要美國初創公司因為簽證不能留在美國,就可提供獎勵到德國創業。

這方面有人會擔心移民潮湧入,其實這擔心是多餘的,因為這只是針對創新創業人才的,而這類人才來到本地創業後,反而會提供更多本地就業培訓機會。新加坡和德國的移民政策是面對全世界的,當然也可以更專注在從矽谷吸引華人回歸。

 

6.      發展自己真正的優勢

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創投人才濟濟,北歐的優勢在於遊戲開發,以色列的優勢在於國防技術,台灣的優勢在於ICT領域。要發展偉大的公司,造成經濟效應,必須是精英式的、有傾向性的、揚長而非避短的。

但是若要這麼做,不能自滿,必須了解並補足自己不足之處。比如說台灣硬體晶片製造雖有優勢,但是沒有足夠的新經濟人才,對新的趨勢(例如:行動、社群、大數據)的理解不足,所以要想辦法引進或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才能真的擴大自己的優勢。

 

7.      打造良性生態圈

輔助優質創業公司是必要的,但是必須同時扶持投資公司,因為政府不可能成為唯一的或最大的投資方,而且政府補助太多或投資太多,反而搶了投資公司的生意。更好的做法是政府應該尋找優質而又與時俱進的投資人,補助他們來投資初創公司,這樣才能兩者俱進,成為真正的生態圈。

在新經濟時代,最值得扶持的投資人是年輕有創業經驗的人,而不是「老牌」的財務投資人。

 

8.      創造群聚,鼓勵創業者合作扶持

在一個比較小確幸而且重視穩定的社會,少數的創業者不容易得到彼此的幫助、扶持,也難找到知己,得到共鳴。而且,很多偉大的創業,都是「偶遇」開啟的,所以讓這些少數的創業者能每天見到更多更像自己的人,打造一個物理上的小矽谷,是有價值的。

這方面英國、新加坡、韓國都做的很好,值得學習。這裡我用「物理的小矽谷」。國發會的Headstart也是往這個方向努力。當然,這些人群聚了,並不能保證一個矽谷的塑造,這樣的物理群聚,是一個nice to have, perhaps necessary, but definitely not sufficient的條件,不過肯定還是正面的措施。

 

9.      讓社會對創業者更友善

很多亞洲國家對失敗是鄙視的或認為是羞愧的,而在矽谷失敗被認為是最寶貴的經驗。一個pro-entrepreneur的社會應該是允許創業失敗並且高度尊重創業失敗者。

另外,太重視穩定、父母管太多、小確幸心態都是打造偉大創業公司的障礙。最好的方法不是去告訴這些人他們錯了,而是要有很好的楷模,讓年輕人自主去學習。等這些年輕人年紀大了,這些問題就解決了。畢竟,改變社會風氣需要一兩代人才能發生。

 


李開復

李開復先生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Google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裁,2009年創辦「創新工場」,目前擔任創新工場的董事長與CEO,致力於創新創業的推動、孵化、與投資。同時也設有個人臉書粉絲團-李開復kaifulee,持續與創業圈的朋友對話。

原文轉自>>Business Next 數位時

 

 

了解更多:http://www.qredc.com.tw/

blog聯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節奏藍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