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發布台灣數位廣告市場總量報告,
2014年數位廣告的成長金額,網站廣告為66.64億,成長幅度5.2%;
關鍵字廣告為45億,成長幅度9.5%;影音廣告達18.48億,成長幅度66.2%;
台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發布台灣數位廣告市場總量報告,
2014年數位廣告的成長金額,網站廣告為66.64億,成長幅度5.2%;
關鍵字廣告為45億,成長幅度9.5%;影音廣告達18.48億,成長幅度66.2%;
技術的革新帶動了設計行業的的迅猛發展,這使得設計師和開發者有了更廣闊的的探索天地。而網頁設計也越發不再那麼循規蹈矩,許多團隊和公司都做了很多思考和創意。所以在我們適應著現代設計潮流的同時,不妨也來看看現階段網頁設計大致的趨勢和風格吧。我不敢大言不慚的說這就是當下網頁設計的趨勢,這只是本人對當下網頁設計做出的一些小總結。希望這樣的歸類總結能給你帶來更多的思路和想法。
1.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
在前一篇文章已經跟各位介紹《小資商家網站設計的首選 <Part.1> ─ 什麼是“多螢微網”?》,加上我們的範例網站,相信各位對多螢微網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文章後面有提到,多螢微網適用於各種情境,您是一個業務就可以在名片上放一個QRcode,客戶掃描您的QRcode,就可以進到您的多螢微網,看到更多您的資訊。若是一家小吃店或是餐廳,也可以使用多螢微網,網站可以放上餐廳的優惠資訊,也可以提供預約訂位的服務,不必在餐廳忙碌的時後接電話,也可以提供顧客更完善的服務。
但是對於剛創業的新鮮人來說,可能對架設網站還不是很多的認識,會覺得〝我的公司有需要架設網站嗎?〞〝我的商店適合架設多螢微網嗎?〞,若您有這樣的疑慮,那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小資商家網站設計的首選》的系列文章,我們會為您詳細介紹多螢微網適用的情境,讓您對多螢微網更加了解,一起加入網站設計的世界新趨勢。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普及,行動上網的人數陸續攀升。
曾幾何時,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了。社會大眾使用桌上型電腦上網的比例逐漸下滑,觀看電視或收聽廣播從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就可以搞定,而網路購物也只要從智慧型手機上用食指點選購買,就可以輕鬆的完成購物的動作,不需要一直盯著電腦螢幕坐椅子坐到屁股痛腳麻掉。
從 2012 年開始到 2014 年,大家對 Web 設計的趨勢預測中,都提到響應式設計;2015 年網頁設計趨勢預測中,響應式仍在繼續。這個經歷了幾年依然大熱的響應式,在過去的幾年裡,快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掀起了一股網頁設計新標準的浪潮。這裡本人基於一些資料文獻及自己的陋見,談談響應式設計的一些現狀和趨勢。
源起
一、什麼是響應式網站
在網站建設過程中根據使用者行為以及設備環境進行相應的操作和佈局,使網站可針對不同平臺、尺寸和定向進行智慧化調整,實現了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多種智慧移動終端流覽效果的流暢,防止頁面變形,並可在任一流覽終端進行網站資料的同步更新。
網頁設計發展很快,它主要是跟著設計潮流以及Web技術一起演變。從純文字的網頁到FLASH、然後現在流行的HTML5網站都有著很大的變化。網站可以有很多用途,比如用企業網站宣傳、社交、博客、行銷、個人品牌展示以及提供線上工具和服務等等,真是個多樣化而且充滿活力的行業。
回顧我們之前分享過的“優秀網頁設計”作品,裡面有很多新的設計靈感,並可能從中預測到2015的設計趨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整理了值得關注的21個網頁設計趨勢。
本文作者Jacey Gulden是一名Web Designer,原載於Medium。
一個成功的web設計源自精雕細琢。但當進行響應式web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 ,RWD)時候,我們會發現針對普通web設計的經典方法已無法適用了。
有趣的是響應式web設計其實是一種web設計的倒退。在響應式web設計出現之前,在傳統的web設計過程中通常我們會固定整個佈局和容器的寬度,以此來構成一個靈活的網格系統。隨後,向其中添加表格和區塊並填充響應內容,最終完成設計。但這種設計方式,並不適合用於設計會在不同設備上顯示的頁面。所以,當設計者在設計響應式設計時,不應再執著於佈局、線框等的具體大小,而應該考慮如何使用流體元素。與其根據不同設備的大小來設計頁面,不如想想如何針對內容進行設計。
自從網絡發展開始迄今的20多年來,微軟的首頁Microsoft.com的訪問人數在全球範圍內始終排在前十。而僅僅在過去的兩年裡,Microsoft.com便重新設計了17次,而今天,微軟再次將首頁改版。
全新微軟官方主頁
行動化是規模最大、最普及、威力最強、最具國際性的趨勢,企業必須重新調整策略、系統和人力,以達成行動參與的任務,贏得行動時刻。以下是本書精彩內容摘要。
如果你無法在顧客使用他們選擇的行動服務時,提供他們所需的資訊和服務,那麼你就會被某些創業者或競爭業者趁虛而入。假如你在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或巴克萊銀行(Barclays)工作,你能夠滿足已被Mint.com程式寵壞、習慣看見自己完整財務狀況的顧客嗎?如果你是健康醫療組織藍十字藍盾協會(Blue Cross Blue Shield)的人,對於執著於使用Fitbit腕帶和程式追蹤健康狀況的病人,你要如何符合他們的需求?如果你是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的人,你最忠誠的客戶相信FlightCaster和Hipmunk手機程式的航班資訊更甚於你,你要怎麼辦?同樣情況也適用於員工身上。如果你的員工利用Google程式、Skype和其他數百種個人應用程式,在自己的行動裝置上已經擁有所需工具,那麼你要如何讓他們自行擬定商業方案呢?
除非你的企業非比尋常,那麼吸引顧客的方針或許還沒改變,你聯繫的顧客必須是使用1990年代首先發展的技術和流程的人。你或許有行動應用程式,但它們提供和你上網相同的靜態體驗:自助、難解及不了解別人的實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