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創新,都能帶動經濟成長!提出「破壞式創新」理論的管理大師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警告,許多企業選錯了創新模式,不但無助於經濟成長,也無法創造工作機會。為何如此?究竟,什麼樣的創新,才能救經濟?

 Untitled-4  

《天下雜誌》多次請來台灣的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破壞式創新」倡議者,是最新兩屆「全球管理大師」(Thinkers50)盟主(2013, 2011)。天下創新學院特別精選他2011年的授獎影音,說明「管理」對人生的意義。另外,也收錄今年564期《天下》刊出的管理文選「商學院搞砸了創新」。2015年,就從優異的管理開場。 

 

大部份的企業投資都是為了追求創新,但是選錯了創新模式,卻會導致經濟無法成長,也無法創造工作機會。為何會如此?根據我們的研究,吸引企業投資的創新類型有三種:

第一種是「創造市場的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多數產業在剛興起時,他們的產品和服務往往既昂貴又複雜,只有富人買得起。這種創新的好處,就是把只有少數人獨享、昂貴又複雜的產品,轉變為大家都買得起、價廉物美的產品。

 例如,早期的大型電腦售價200萬美元,還要有專人操作;現在個人電腦不到2000美元,功能愈來愈強。智慧型手機和汽車也是如此。這類的創新,能為經濟帶成長和就業機會,因為當人人都買得起,市場需求更大,企業要增加產能,就必須雇用更多人。

  

第二種是「持續改善的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用更好的新產品,取代舊產品。幾乎所有的創新,本質上都屬於這種。持續改善的創新很重要,但因為這種創新是替代性的,你推出了新產品,顧客就不會再去買舊產品;所以,它幾乎不會創造就業機會。

  

第三種是「追求效率的創新」(efficiency innovation,也就是讓企業用更少做更多。沃爾瑪的零售模式,同樣的商品,它可以用比百貨公司便宜15%的價格賣給你,而且庫存還少一半,這就是追求效率的創新。這種創新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關鍵,但也因為它用更少做更多,一方面會造成工作機會流失;另方面,它會釋出資金,供企業使用。

 

 「市場創新」才能創造就業 

上述的創新如果能維持均衡──從「效率創新」釋放出的資金,重新投入「市場創新」;而從「市場創新」創造出的職缺,足以彌補「效率創新」所裁汰的工作──經濟就能欣欣向榮。

 

但是,最近二、三十年,這種運作出了很大的問題。而我們認為,這都是商學院搞砸的。商學院告訴學生,要把資金當作一種昂貴而稀少的資源,只能用在可以產生最大報酬的地方,而且要快速回收,才有效率。為了衡量資金的投資效率,商學院還發展出了一套複雜的衡量指標,包括淨資產報酬率(RONA)、已動用資本報酬率(ROCE)、內部報酬率(IRR)等。

 

當這些學生成為企業高管、投資人和分析師,要做出投資決定時,他們會這麼想:該不該把資金投入「創造市場的創新」?不行,這種創新最少得花五到十年才能回收,我的IRRRONA會往下掉。另方面,如果把這些錢投入新一輪的「效率創新」,那麼,只要一、兩年就有漂亮回收,所有的衡量指標都會提高。

  

商學院阻礙了創新? 

在這樣的思惟下,今天美國投資於「創造市場的創新」數量,只有5070年代的三分之一。商學院傳授的這套金融新指標,讓我們選擇了會讓工作機會減少的投資,以便累積更多資金。這就是美國經濟無法成長、無法創造工作的原因。

 

日本是最好的借鏡。5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成長,帶動這個經濟奇蹟的引擎,全都來自「市場創新」:豐田讓人人買得起汽車,為了跟上市場需求,就必須大量招募員工。但後來,日本人開始使用商學院教的這套衡量指標。1999年以來,日本企業的資金氾濫,但根據我們的估算,這些年日本只出現了一種創造市場的創新──任天堂的Wii。日本經濟因此陷入停滯。

 

總結來看,唯有「創造市場的創新」才能帶動一國的經濟繁榮成長。日本當年的成功模式,後來也被南韓與台灣複製。近年來則有中國、印度、越南等國,藉由同樣的模式崛起。

  

【關於Tinkers50
Thinkers 50(管理大師50)是2001年創辦,每兩年一度排名全球管理大師的評選。選出影響世界管理思潮、或管理現場的管理學者、暢銷作家、企業家,每兩年的頒獎典禮,也被譽為「管理學界的奧斯卡」。

 

本文出自>>  管理大師克里斯汀生:商學院為何阻礙了創新?

 

 

了解更多:http://www.qredc.com.tw/

blog聯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節奏藍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